前言隋文帝死后,隋炀帝继位。在隋文帝统治的时候,正是隋朝全盛的时代,当时隋朝掌握了八百九十万户,四千六百万人,隋朝的版图很大,是一个统一的国家。从对外关系来说,它也是国威远扬的。隋炀帝认为这样的家当是花不完的,同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,他就更加为所欲为了。殊不知一场躁动的农民起义,让这个强大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。隋炀帝的残暴统治1.奢侈浪费隋炀帝继位以后,盖宫殿、开运河、筑长城,连年不断,自己到处游玩,叫做巡行。征发了成百万的人从事各种劳役,就是为了要显示他的阔气。可以举一个事例,当时西域各国的使者要来朝见他。为了接待他们,隋炀帝下令把长安城里街上的树,都用绢装饰起来。西域各国的使者看见之后,大为惊奇地说,我们沿路来,看到有人身上没有衣服穿,为什么这里把绢挂在树上呢?隋炀帝说,我们生产的绢多了,所以拿来包树。他这样做并不能使西域人佩服。著名的下扬州巡行就不用说了。总之,他为了连年大修工程,盖宫殿、修路、开河等等,把人民征发出来服劳役,男的不够就征发女的,这样就把法令规定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天的规定完全破坏了。那时仓库里很充实,没有浪费完,但他要重新搜刮。关于这方面记载的材料是很多的。2.严刑酷法炀帝继位以后,认为隋文帝时代的法律太重。本来文帝的法律是重的,甚至于几个人共偷一块木料,发觉后,几个人都处死刑。隋炀帝统治初年把刑罚减轻了些。但是后来由于人民起义多了,他就说天下的人不要太多,多了要出乱子。某一次的“盗案”中,有“嫌疑”的二千人(实际上只有几个人有“嫌疑”,其他的人都与此无关),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处死。隋朝在这样的统治下,当然要遭到人民的反抗。3.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在隋文帝的时候,突厥已和隋朝和好了,作为隋的臣属国,住在隋境上;吐谷浑也被击败了,隋在今青海以至新疆东南部设置了郡县;西域各国也纷纷来朝见。仅有东北的高丽,此时占有从古以来一向属于中国的辽东。炀帝要想收复辽东,这点也是无可非议的,因为辽东一向是中国的领土,被高丽占去了。但他的目的不只如此,他还要征服高丽。因此,战争发动以后,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。在公元611年炀帝做好了准备,自己到前线,把所有的辎重物资从各地区集中到涿郡。他又在淮南、江南造五万辆车子,征发六十万推车的劳力,叫鹿车夫(鹿车就是独轮车),二人一个车,推三石粮食,从遥远的南方运到涿郡,而这些车夫旅途的口粮都是自备。路途遥远,自备粮食吃光了,只好吃运输的三石粮,交不足要受重罚,只好逃走。据说为了准备征讨高丽,要在山东海边造船,造船的人昼夜不息,半身浸在水里,以致腐烂生蛆。运粮死掉的人以及为了造船死在水里的人是很多的。到了公元612年,他集中了一百一十三万人,分为二十四军大举进攻高丽。但是由于战争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,同时由于高丽人民的积极抵抗,虽然他的军队包围了平壤,但结果还是被高丽人打得大败而回。二十四军,一百一十三万人渡过辽河,回来的不过一千人。其中有不少是逃亡了,因为都不支持这种战争。这次打了败仗,但他没有吸取教训,在公元613和614年,又发动了两次对高丽的战争。隋炀帝三次打高丽都没有成功。最后,由于高丽是一个小国,经不起这样连年的战争,便要求和隋讲和,答应国王入朝,但实际上始终没有来。那时全国的起义军风起云涌,隋朝已处于崩溃前夕,炀帝再也不敢组织东征了。这样的奢侈、严刑酷法和进行黩武性的战争,耗费太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农业生产几乎陷入停顿。大量的壮丁被征发出来从事各种各样的徭役和兵役,动不动就是几十万、乃至于上百万,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,无数的人民在他的统治下死亡了。而且在这个时候,山东等地又遭受严重的天灾。就在隋炀帝开始准备征讨高丽的时候,人民起义便已经爆发,并且以后越来越发展。农民起义的爆发与发展公元611年,正在隋炀帝准备征伐高丽的时候,在山东章邱长白山,爆发了以王薄为首的农民起义。起义军作有《无向辽东浪死歌》,这是人民反对隋炀帝黩武战争而爆发起义的最早记载。山东是隋朝征伐高丽的水军根据地,人民受的压迫比较严重,同时这地方又连年遭受水旱灾害,所以就首先在这个地方爆发了起义。从公元611到614年,也正是隋炀帝三次征讨高丽的时候,各地的起义也就广泛地爆发了。根据现在的统计,隋末农民起义,除了四川这个地方没有见到记载以外,全国各地都有。从公元611年到614年,我们可以称为起义的第一个阶段。其特点是:分散性大。几千人、几万人形成一支,分布在各个地方,从北方到南方都有,彼此互不相助。与此同时,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尖锐了。公元613年,正是炀帝第二次征讨高丽的时候,杨玄感起兵。杨玄感是隋朝大功臣杨素的儿子,隋炀帝之所以能做皇帝,杨素帮了不少忙。本来炀帝是文帝的第二个儿子,照例他是不能继位的,但他博取了母亲独孤皇后的宠爱,外面依靠杨素煽动,使文帝废掉长子,而立他为太子。这样隋炀帝就继位了。杨素是最有势力的大臣,也是关中贵族军事首领之一。公元613年(杨素已死),杨玄感趁隋炀帝征讨高丽的时候,包围了洛阳。隋炀帝知道后,仓促回兵把他镇压了。杨玄感起兵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事情,说明此时人民纷纷起义,对统治阶级压力很大,统治者内部也看到隋朝统治不下去了,于是有人想代替隋。也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深化,力量削弱了。农民起义第一阶段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起义军声势浩大,到处都有,但由于分散,力量不集中,因而与隋政府军作战时,互有胜败。公元615到616年是第二个阶段。这时隋和高丽,已在公元614年隋第三次出兵后讲和了。隋炀帝可以腾出手来把征讨高丽的军队调回来镇压农民起义军。于是他委派杨义臣和张须陀统率军队镇压义军,同时下令,强迫人民迁居到城市里面来。他建筑了许多城,把人民迁进去,以便控制,实行一种好像堡垒政策的办法。公元615到616年,隋政府把它的军队集中在山东、河南一带,对义军进行了镇压。由于隋政府军集中,义军比较分散,所以在战争中义军连遭挫折,甚至有几支义军,特别是最早起义的几支义军的领袖被镇压了。义军被打败了,这就是第二个阶段。从公元616年以后,进入了第三个阶段。在这一个阶段里,义军由分散而逐渐集中到几个大的起义军的旗帜下面。这时在河南、山东一带形成了以瓦岗军为首的起义军(瓦岗在现在河南的滑县),开始时的领袖是翟让,队伍并不太大。这时期内,李密参加了这个队伍。李密也是关中军事贵族的后裔,他的父祖几代都是做大官的。他参加过杨玄感的起兵,在被俘以后逃跑了,投入了瓦岗军。现在史学界对李密的评价有不同的意见。从他的阶级出身来说是关中大贵族、官僚,可是我们要看他参加瓦岗军以后做了些什么事情。他对起义军的贡献较大:第一点,他团结了小股起义军。当时义军的特点是分散,这种分散对起义是不利的。李密参加瓦岗军以后,向翟让建议,由他去说服附近许多小股义军服从瓦岗军的领导,这样就把河南地区许多分散的义军的力量集中起来了。第二点,李密向翟让建议,要夺取隋朝的粮仓。这可以巩固自己的力量,也便于发展自己,扩大队伍。后来实行了这个计划。瓦岗军夺取了洛口仓、回洛仓,把隋在洛阳附近的几个大粮仓都占领了,打击了隋军,使它缺粮。而义军有了粮食就开仓赈济饥民,这样很多饥民跑到瓦岗军队伍里来了,巩固和扩大了力量。第三点贡献是,翟让不想攻城夺地,而在李密的建议下,占领了好多城市,特别是沿黄河和运河边的。这样就切断了隋的南北交通运输,包围了隋朝的东都——洛阳,使强大的隋朝陷入一种瘫痪状态。在翟让和李密的领导下,瓦岗军成为隋末在河南的一支强大的义军。张须陀的军队数次打败过义军,是隋朝一支强大的军队,公元616年被翟让、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击败了。公元617年瓦岗军占领了黎阳仓、回洛仓,包围了洛阳。这时隋炀帝在扬州,想回长安也回不去了,因为中间要道被瓦岗军截断了。瓦岗军的声威大震,成为各路起义军的盟主。河北方面的义军窦建德与山东方面的起义军都表示服从瓦岗军,接受它的领导。这时是瓦岗军最强大的时候。在河北方面,由窦建德领导的起义。窦建德是在公元612年参加河北高鸡泊的起义的。公元615年,高鸡泊的义军被隋军打垮,领袖被杀。于是在公元616年,窦建德领导了河北方面的义军。在他的领导下,不但打败了隋朝薛世雄的军队,而且在公元617年以后,基本上占领河北。这时他们表示愿意接受瓦岗军李密的领导。这也是一支强大的起义军队伍,并且建立了政权,窦建德称长乐王,后改称夏王。在江淮方面,起义军很分散,有些是外来的,有些是本地的起义军。其中有一支是杜伏威领导的,声势比较大。杜伏威原来参加长白山起义的队伍,被隋政府军打垮后,就带领一部分队伍南下。公元617年,在杜伏威领导下的义军,打败了隋政府陈棱的军队,到江南占领了丹阳。所以,我们说从公元616年以后,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三支最强大的力量,即首先是瓦岗军;其次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;最后是杜伏威领导的江淮流域的起义军。虽然河北起义军表示接受瓦岗军的领导,实际上这三支义军还是没有统一。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作用我们看到,这次隋末农民大起义,是黄巾起义以后最大的一次起义。这次起义除四川之外,其他地方都有义军的旗帜,起义的规模是大的。同时,这一次起义对山东地区的地主阶级的打击是严重的。这一次起义推翻了强大的隋王朝。隋王朝在炀帝统治的初年,掌握的户口之多,军力之强,府库的充裕是历朝少有的,但是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迅速地崩溃了。这使新的唐王朝认识到人民的力量,所以唐初出现了所谓“贞观之治”的历史时代。从这次起义,我们还看到民族大融合的巩固。六镇大起义的时候,还有各个民族的区别,而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以后,一般看不见这种区别了。各民族在南北朝后期已经融合了,但是通过这次共同的战斗,通过这一阶级斗争,民族融合更加巩固了。我们也看到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:一是由于比较分散,虽然最后瓦岗军成为各支义军的盟主,但义军基本上还是分散的;同时这次失败,特别是瓦岗军的失败跟地主阶级分子在中间捣乱很有关系。李密很受他们的影响。就是河北的义军窦建德也和初期的农民起义不一样,他优待隋朝的官吏,优待那些士族分子,这都使得地主阶级分子有机会钻到起义军里面去进行破坏,或者是把起义军的方向歪曲了。参考资料:[1] 《隋末农民起义首先和集中爆发于山东地区的原因初探》[J]. 高敏.史学月刊,1965(07)[2]《 隋末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初探》[J]. 高敏.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1978(04)[4] 《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》[J]. 逄振镐.东岳论丛,1982(02)[5] 《隋代通守考论》[J]. 王兰平,冯培红.兰州大学学报,2002(05)[6] 《炀帝其人与隋朝的二世而亡》[J]. 杨际平.湘潭师范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1998(04)[7] 《应当重新评价李密——李密的一生及其功过》[J]. 陈瑞德.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,1980(00)[8] 《“定杨”政权及覆灭原因探析》[J]. 高番番.山西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4(S4)[9] 《农民起义的封建化与窦建德的失败》[J]. 王亚勇.固原师专学报,2001(01)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